1. 起点:不仅是“懂 AI”,更是“做产品”
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,我通过多段线上录屏学习了 AI 产品经理的核心方法论与实操技能。AI 产品经理的工作,并不仅仅是理解 AI 的技术原理,而是要站在“产品-技术-用户”三者交汇的节点上,用技术的可能性驱动产品的可用性和市场的可行性。
这次学习,我把理论和实践绑定在一起,做了两个项目:
- 个人简介网站 —— 采用 AI 辅助氛围编程(AI Pair Programming)驱动,完成前后端部署,实现自我数字化名片。
- “碰头吧”团队项目 —— 基于真实用户需求场景,从需求分析到产品原型、技术落地的全链路实践。
2. AI 产品经理的核心认知
- AI 不是功能,而是能力:好的 AI 产品,不是把模型 API 硬塞进一个流程里,而是用 AI 重新定义交互方式、优化体验或创造新业务模式。
- 需求是锚,技术是帆:技术迭代很快,模型更新频繁,但用户的痛点相对稳定。一个成功的 AI 产品经理要始终用需求牵引,而不是被技术潮流牵着走。
- 端到端视角很重要:在项目推进中,AI 产品经理不仅要懂前端展示和后端逻辑,更要理解数据流、模型部署和推理成本,这会影响最终体验与商业可行性。
3. 项目一:个人简介网站
目标:用最小可行版本(MVP)快速搭建一个能代表我职业形象的数字化名片。
过程亮点:借助 AI 氛围编程工具(类似 Cursor、v0.dev),我可以像与资深全栈工程师对话一样完成前后端开发。使用云端部署平台(如 Vercel/Supabase),快速实现上线和数据库对接。在设计上注重信息结构化:核心信息(头像、技能、项目、联系方式)按用户扫描路径进行布局。
收获:确认了 AI 编程可以显著降低前端/后端开发的学习曲线,但仍需要人类对业务逻辑和信息架构做最终决策。体会到部署链路(本地→云端→域名绑定)的细节,掌握了独立上线产品的全流程。
4. 项目二:“碰头吧”团队项目
背景:解决多人线下活动中“去哪玩、怎么玩、怎么约”这一复杂的多人协调问题。
产品思路:
- 用户画像:高频社交群体(大学社团、朋友聚会、兴趣小组)
- 痛点:决策效率低、信息分散、选项无共识
- 解决方案:群组活动管理(活动创建、成员邀请、实时投票);智能推荐(AI 根据预算、位置、喜好推荐活动方案);决策闭环(投票结束→自动生成活动卡片→地图导航)
AI 在其中的角色:利用大语言模型做自然语言解析,把用户随意输入的活动需求转为结构化活动信息。利用推荐算法(或外部 API)结合预算与地理位置做活动地点候选。实现自动生成决策结果页面,降低组织者工作量。
结语
这次学习让我真切体会到:AI 产品经理的核心竞争力,不是“知道 AI 能干什么”,而是“能带着 AI 去完成从 0 到 1 的产品落地”。AI 是工具,但产品经理才是方向盘——方向对了,哪怕风再大,船也能驶向正确的远方。